纵观我国古代的传统廉洁文化,从礼义廉耻的从政道德,到节俭重民的优秀品德,从举贤任能的用人之道,到克己奉公的修身之志,从公正无私的执法之风, 到心忧天下的鸿鹄之志,都有成语为其作了精确表述,是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。因而,从传统文化中找寻廉洁文化,在现实社会中发扬廉洁文化,有利于廉洁文化发扬光大,有利于廉洁实践蔚然成风
乔玄——百折不挠
乔玄,字公祖,东汉睢阳(今河南商丘)人。他性格刚直,嫉恶如仇,为官时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。乔玄坚毅果断、勇往直前的精神,受到人们的一致称赞。乔玄年轻的时候,在睢阳县里当功曹(官名,相当于郡守的总务长,掌管人事,参与一郡的政务)。有一次,豫州刺史周景来到睢阳县。乔玄向周景揭发了豫州“陈国相”羊昌的许多罪行,请求周景派自己去查办此人。得到周景同意后,乔玄首先把羊昌的宾客全部抓了起来,详细调查羊昌所犯罪行。羊昌的靠山、当朝大将军梁翼得知这个消息以后,派人飞马传来檄文搭救羊昌。同时,周景也接到了圣旨,要他召回乔玄,停止调查。乔玄压住檄文不发,并且加快了审讯速度,终于使羊昌受到了应有的惩罚。
汉灵帝时,乔玄当上了尚书令。有一次,乔玄掌握了太中大夫盖升依仗灵帝的宠信,在做南阳太守期间大肆收受贿赂的证据,并向灵帝上奏,要求罢免盖升。但是灵帝很宠信盖升,不但没有处置他,反而升了他的官。乔玄看不惯盖升的所作所为,于是称病辞职,回了老家。回到家乡后,有一天,乔玄十岁的小儿子独自在门口玩耍,有三个盗贼冲进来抓住了他,挟持他到了楼上,迫令乔玄拿钱来赎人。乔玄不肯答应。过了一会儿,得到消息的司录校尉阳球,带领河南尹、洛阳令和士兵赶到乔玄家中,把整座楼包围起来。双方僵持不下。阳球恐怕那些盗贼会杀害乔玄的儿子,所以不敢贸然指挥士兵冲上去。乔玄瞪着眼睛大声喝道:“贼人无法无天,我乔玄难道能够因为爱惜儿子的生命就放纵这些危害国家的强盗吗!”他催促阳球下令让士兵进攻。士兵攻上去后,把盗贼杀死了,但乔玄的儿子也被盗贼杀害了。之后,乔玄进宫,请求皇帝下令向天下宣布:“凡是劫持绑架的案子,一定要把贼人全杀掉,不准拿财宝去赎,以杜绝贼人犯罪的门路。”皇帝批准了乔玄的建议,并颁发了诏书。从那以后,恶贼劫人的事件几乎绝迹了。
乔玄去世的时候,家里十分清贫,所以殡葬仪式非常简单。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在《太尉乔公碑》中说:“乔公性情严肃,嫉恨奢华,崇尚俭朴,百折不挠,在原则问题上绝不改变自己意志。”
子罕——不贪为宝
春秋时,宋国有个人在山上开凿石料的时候,发现了一块宝玉。他非常高兴,便兜着它回家,请一个玉工来加以鉴别,玉工仔细看了后,赞不绝口地说:“这块玉好极了,没有一点毛病,是个宝贝啊。不过你得小心,别在人家面前露眼,让人家把它偷了去!”
其实,这人请玉工来家,已经引起了邻居的注意。原来,平时极少有人上他家,这回玉工突然来,有人便不时进来张望。宋人心里不安,怕有个闪失空欢喜一场,便把宝玉秘密藏好。尽管如此,他还是担心宝玉会被盗走。如果把它卖掉,又怕不知它的真正价值,给别人占了便宜。他考虑来考虑去,最后决定把它赠送给一个有身份的人,这样多少还能留下些人情。过了几天,他见没人发现,便带了宝玉悄悄地前往都城。
到了都城,他去见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,献上了宝玉,子罕不解地问:“你把如此贵重的宝物送给我,大概是要我帮你办什么事吧?不过,我是从来不接受别人赠送的礼物的。”
宋人慌忙摇头说:“我没什么事要您帮我办。据玉工鉴定,这块宝玉是稀有之物,所以我要献给您。” 子罕再次拒绝说:“我决不能收下这宝玉。因为如果收下了,你和我都丧失了宝。”
宋人听不懂子罕这话的意思,只是呆呆地望着他。只听子罕继续说道:“我以不贪为宝,而你以玉为宝。你把玉给了我,当然丧失了宝,但我收下了你的玉,也就丧失了不贪这个宝。这样,双方都丧失了宝。”
宋人见子罕说了这通不收宝玉的道理,也无可奈何,只得实告道:“小民留下宝玉不得安宁,所以特地到都城来献给您。”
子罕沉思了一会儿,叫宋人暂时留下。接着,命一位玉工为这块宝玉雕琢,把它送到市场上去卖掉,把钱交给宋人,然后派人护送他回家。
祁黄羊——大公无私
晋平公作皇帝的时候,有一个叫南阳的地方缺一个官。晋平公问祁黄羊:“你看谁可以当这个县官?”祁黄羊说:“解狐这个人不错,他当这个县官合适。”平公很吃惊,他问祁黄羊:“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?你为什么要推荐他?”祁黄羊笑答道:“您问的是谁能当县官,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呀。”平公认为祁黄羊说得很对,就派解狐去南阳作县官。解狐上任后,为当地办了不少好事,受到南阳百姓普遍好评。过了一段时间,平公又问祁黄羊:“现在朝廷里缺一个法官,你看谁能担当这个职务?”祁黄羊说:“祁午能担当。”平公又觉得奇怪,“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?”祁黄羊说:“祁午确实是我的儿子,可您问的是谁能去当法官,而不是问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。”平公很满意祁黄羊的回答,于是又派祁午当了法官,后来祁午果然成了能公正执法的好法官。孔子听说这两个故事后称赞说:“好极了!祁黄羊推荐人才,对别人不计较私人仇怨,对自己不排斥亲生儿子,真是大公无私啊!”
后来,人们就用“大公无私”这个成语,形容完全为集体利益着想,没有一点私心。也可以指处理事情公正,不偏向任何一方。
山涛——璞玉浑金
魏晋时期有七位文人,常一起在山林间游玩,被称为“竹林七贤”。
“七贤”之一的山涛,与魏明帝时任大将军的司马懿有亲戚关系,但他并没有依仗这层关系去取得荣华富贵。公元239年明帝死去后,曹芳即位,司马懿与曹操的侄孙武卫将军曹爽受遗诏辅政。又过了五年,山涛四十岁,才在郡里当小官。后来,他被调到京城任尚书吏郎,官职也不算大。
在“竹林七贤”中,嵇康最有才学,也最放任随便,毫不注意仪容和身体,并且敢于蔑视权贵。山涛虽然比他大十九岁,却很敬重他。
司马昭当政后,山涛调动官职。于是他特地上书,推荐嵇康担任自己门下的吏部郎。不料,嵇康对司马氏铲除异己,独揽朝政的做法很反感,不愿为司马氏服务,所以得知山涛上书推荐自己,不仅不感激,反而写了一封信,与山涛断绝来往。这封信就是著名的《与山巨源(即山涛)绝交书》。信中列举了九条自己不适宜当官的理由,但这些理由其实都是夸张的自我解嘲或是讽刺别人。例如有一条说,他不喜欢俗人,叫他与他们共事会受不了;还有一条说,他常常否定商汤王、周武王,并菲薄周公、孔子这些古代圣人,这不会被现在的礼法所容忍。山涛很了解嵇康,知道他是个血性男子汉,性格耿直、刚强,所以对此并不介意。但是,司马氏集团不放过蔑视他们的嵇康,公元263年,司马昭借一件事把他杀了。
过了两年,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代魏称帝,建立了晋朝。山涛上书推荐嵇康的儿子嵇绍,说虽然父亲被杀,但儿子与此不相干,他德才兼备,应当任用。司马炎接受了山涛的建议,任命嵇绍为秘书丞。
入晋后,山涛担任吏部尚书,当时有个县令,在任职期间大肆搜刮民财,为怕人告发后获罪,便向朝廷不少大臣行贿,他送给山涛的是一百斤丝。山涛为不显示出自己与别人不同,不露声色地收了下来;但命人将它封好,吩咐谁也不准动用。后来那县令案发,不少大官被牵连受讯问。问到山涛时,他把封存的丝取来,只见上面积满了尘土,里面的丝没有动用过。
山涛为官清正,得到众人的好评。“竹林七贤”之一的王戎盛赞他说:“璞玉浑金,人莫知其器。”意为“像未经琢磨的玉和未经冶炼的金一样。人们不知道其内在的高贵质地。”
于谦——两袖清风
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。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、巡抚、兵部尚书等职。于谦作风廉洁,为人耿直。
于谦生活的那个时代,朝政腐败,贪污成风,贿赂公行。当时各地官僚进京朝见皇帝,都要从本地老百姓那里搜刮许多的土特产品,诸如绢帕、蘑菇、线香等献给皇上和朝中权贵。
可是,在外省任巡抚的于谦进京时却什么也不带。周围的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,他写了首《入京》诗作为回答:“绢帕蘑菇与线香,本资民用反为殃;清风两袖朝天去,免得闾阎话短长。”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,绢帕、蘑菇、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,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,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。所以我什么也不带,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(古时,人们把随身的钱物放在袖中),免除百姓的不满。这首诗嘲讽了进贡的歪风,表现了于谦为官清廉、不愿同流合污的铮铮风骨。